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,指發生于兒童時期,與同齡兒童相比,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、注意持續時間短暫、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。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,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%-5%,男女比例為4-9:1。
截至2021年年底,在全國普通學校就讀的特殊兒童有46.85萬名,在各類殘障兒童中占比超過半數。
特殊兒童,是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,包括肢體障礙、孤獨癥譜系障礙、智力障礙、情緒障礙等。
以孤獨癥兒童為例,有數據表明,近三成的孤獨癥患者同時患有多動癥和焦慮癥,超兩成的孤獨癥患兒易激惹、有攻擊性,可能會突然情緒爆發,攻擊他人,傷害自己,或在課堂上離開座位,四處跑動。
這些都讓他們難以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上學。
“林晴”一名特教助理,也稱“影子老師”,2021年8月一位患有孤獨癥兒童的父母找到了林晴,聘請林晴做他孩子“小依米”的影子老師,林晴了解了孩子的基本情況便答應了,每天陪小依米上幼兒園。
平時,林晴負責規范小依米在課堂上的行為,給小依米做評估,設計課程,推進教學任務。更重要的是,幫助小依米理解適應規則,讓他能更好地融入集體。
林晴剛認識小依米時,小依米還沒法獨立完成這套“課前流程”,林晴得隨時在旁提醒,“像一個木頭,踢一下動一下”。陪護近一年,小依米才和其他小朋友一樣,學會自己疊被子、扣紐扣、吃飯。林晴逐步減少陪伴的時間——遲到一小時,或在遠處看著。
據最新統計,截至2022年年底,我國有91.98萬特殊教育在校生,其中, 像小依米一樣在普通學校上學的特殊孩子有47.85萬人,在所有特殊教育在校生中占比過半。
2016年,林晴從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畢業,入職廣州一家特殊教育機構。在這里,她初次接觸到“影子老師”這個概念。
以前,林晴覺得,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像兩條平行線,很難產生交集。“影子老師”的出現讓她覺得,那個像“橋梁”一樣的角色出現了。
目前林晴做影子老師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了,林晴先后接觸過近七十個特殊兒童。
見證了特殊孩子成長的同時,林晴和她的同行們也遭遇各種窘境:被當做“保姆”,收入波動大,不被學校老師理解,工作難以開展。
這些都讓她意識到影子老師的局限: “有障礙的不只是學生?!?/strong>搭橋之外,影子老師也和千萬個特殊兒童家庭一樣,等待真正被社會接納的那一天。
越來越多的特殊孩子正在進入普通學校就讀。為了讓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合進普通學校環境,“陪讀”的影子老師應運而生。
北京市海淀區特殊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王紅霞提到,在普通學校難以顧及特殊學生的情況下,影子老師不僅為特殊學生提供了支持輔助,也促進了家長、教師之間的溝通合作。
過去,家庭、學校、社會被認為是支持孤獨癥兒接受教育的系統。在一些研究者看來,影子老師的出現,為這個系統增加了新的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