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,指發生于兒童時期,與同齡兒童相比,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、注意持續時間短暫、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。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,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%-5%,男女比例為4-9:1。
特殊教育的老師,見過太多家長,有的讓人尊敬,有的讓人感慨,但大部分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,可是愛不代表教育方式得當,如果從教育方式本身來看,其實很多家長都容易一角踩進坑里。
今天小編就總結了四類在機構里最常出現的家長的做法,以及如何避免這四個坑,希望能夠幫到更多星兒家長。
其實這類家長可以反思一下,為什么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呢?如果想脫離機構,回歸到家庭生活,應該怎么辦呢?家長天天的對孩子下指令,讓他們去完成,去服從,但家長們有想過如何幫助孩子嗎?
在機構里就有這樣的家長,而且不是少數。
比如:有的家長天天喊,眼睛看媽媽,但是她卻從來不會為了孩子蹲下來,讓孩子能平視媽媽的眼睛。還有的家長,天天跟別人家的孩子比,從來不去正視自己孩子的能力等。
由于這些家長的“不在乎”,讓孩子無法離開機構。一旦脫離機構,孩子學習到的技能無法在家中練習、鞏固和泛化,甚至會在家長不科學的應對(如呵斥、打罵等)中退化,再一次失去在機構中培養而成的好習慣與技能的成長。
這類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,每天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,但是他們始終沒有離開過孩子,甚至手把手地和孩子一塊去做,恨不得自己親自完成孩子應該完成的所有任務。
舉個例子,有一次老師布置孩子們寫數字的任務,而讓小明只寫數字7,小明的媽媽和小明一塊完成了任務,于是就向老師說我們家孩子都會寫了,要跟其他孩子一樣多寫幾個。老師重新給了小明媽媽一張紙,讓她離開孩子,保持一米的距離,不要跟孩子有身體接觸,結果小明連數字7都沒法自己寫出來。
其實,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獨立完成的能力。我們不怕他會的少,就怕他會很多,但都是家長親力親為。這類家長,給的幫助太多了,可是這樣就失去了訓練的目的了。對于這類家長,一定要明白干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獨立去做,而不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做到很多。
這類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高,多以鼓勵夸贊為主。她們要說著急,心里肯定也很著急,但是孩子就是不進步,每天老師布置的內容也都完成了,她們總抱有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。
其實這類家長,要說心態好,也真是心態夠好的,從來也不急,從來也不去找老師問問,孩子不進步的原因,也不去想想,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有進步,我們卻一直沒什么改變。
其實這個時候最著急上火的就是老師了,家長也配合,孩子就是不進步,什么原因呢,后來通過我們仔細觀察才發現,孩子做什么都沒有動機,因為他會做的,媽媽會說“好棒啊!太厲害了!”;他不會做的,媽媽就批評說“今天怎么回事,又不配合了”,只有這兩種結果。
其實我們在給孩子訓練的過程中都是有系統有目的的去干預孩子,并不是靠這一句表揚或者一頓暴揍,孩子就會有成績,就能達到干預的目的。對于孩子的問題,還是要早點和老師溝通,多分析一下,我們平時在干預的過程中有哪些不足,應該怎樣循序漸進的去給孩子制定目標,應該怎樣去輔助,去強化。
其實家長的心情,老師們也能理解,孩子來的時候還那么小,從小在身邊,從沒有離開過父母,稍微離開一會都不行,情緒就容易失控。但是也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,只有家長們愿意慢慢放手,讓孩子自己走,孩子才能走得更遠。
這一點和普通孩子一樣,家長們要懂得放手,并鼓勵孩子自己勇敢,堅強的走下去。當然這是新來的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。還有一部分家長,舍不得讓孩子動起來??墒莿幼魇钦J知發展的源泉,如果不能提高孩子的運動能力,我們很難保證孩子在認知理解及注意力上有所提高。
自閉癥的孩子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可以浪費,很多案例擺在我們面前,希望家長們能夠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積極樂觀的去面對孩子的康復之路,多和自己的個訓老師溝通,了解孩子每一階段的進步,讓孩子能盡早的融入社會。